作者:
孙雪峰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教育和体育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王云华 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实验中学
最近有两段视频“火”了。一段是“五一”期间,在高铁上,家长对“熊孩子”不断踹前座乘客椅背置之不理,而当前座乘客对孩子提出严肃批评时,家长却认为孩子根本没错,极力袒护并要求前座乘客向孩子道歉,为此双方引发了激烈争执,甚至还动了手。
在另一段视频中,当妈妈提出不能给孩子买较贵的苹果手机时,15岁的孩子当街对妈妈大打出手……
我们和教育界的同事议论这两段视频时,震惊之余大家还举出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在很多家庭中,家长即使明知孩子提的要求不合理,他们也不会拒绝,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很任性、自私、跋扈。
于是,大家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家庭对孩子的溺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严重。
但事后仔细想想,这个结论也不具有普遍意义,有这样溺爱孩子的家长,也有不少非常专横的家长,他们的做法正相反,会要求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去做事,不给孩子自主成长的空间,他们的行为往往也很极端,会把孩子所有的时间都占满,从不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孩子只是他们的木偶和思想、意愿的投射物,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都缺乏独立性,没有创造性,甚至没有自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事实上,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家长的两种教养倾向都会存在。只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两种教养的倾向似乎都走向极端:
由于生活比以往有了极大的改善,以及社会上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和多元,很多家长都会更宠孩子,放任孩子,认为让孩子自主发展就是任由孩子释放天性。
同时,在另一些家长那里,由于教育竞争激烈,家长十分焦虑,不少父母又会感到小孩子无法独立面对这种境况,就会过多地为孩子做主,不给孩子自主发展的机会。
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教养倾向?
两种不同的教养倾向背后是对社会的两种不同认识,一种过于紧张,一种过于放松。我们提倡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成长,但我们还是非常有必要澄清一个界限:什么是骄纵,什么是尊重;什么是满足儿童自主发展的需要,什么又是无原则地放任孩子。
0~3岁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尚未完全独立,因此父母应该尽力帮助他们学习穿衣、进食、排泄等基本技能,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怀和支持,以增进父母和孩子彼此的信任。
3岁以后到成年,父母就要给孩子立规矩,要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让孩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尽早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鼓励孩子尝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也就是说,孩子3岁以后,父母就要学习教育的辩证法,搞清楚哪些方面该尊重孩子,哪些方面该约束孩子,一味、无原则地尊重孩子和完全不给孩子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都是错误的。
哪些方面该尊重孩子?
哪些方面该约束孩子?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性,而天性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能够让人发挥最大潜能和动能的正能量天性,包括探索欲、创造欲、保护欲、善心等。
另一方面是让人走向堕落的负能量天性,包括破坏欲、嫉妒心、懒惰等,每个孩子都是两种能量的混合体。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正能量天性,约束孩子的负能量天性,而不是事事都让孩子说了算。
这个道理很多家长都懂,但对于那些过于骄纵孩子的家长来说,有一部分家长面对弱小的孩子,总是无法狠下心来按原则办事;而还有一部分家长却分不清什么是正能量天性,什么是负能量天性,的确在很多方面,孩子天性中的正负能量是很难一刀切开的。
对于那些无法狠下心来的家长,他们背后总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孩子是家中的“人上人”,处处都要给予他们特殊的待遇。的确,孩子是有一定的特殊性,婴儿时期确实需要特别的照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也要承担相应责任,学会付出。
在学习承担责任的过程中,家长必须狠下心来提要求,谈规矩,严格地表达什么是绝对不能碰触的底线。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不断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要求和规矩也要跟上。如果对孩子的看法总是停留在婴儿阶段,那就真的只能培养出“巨婴”了。
再有,家庭关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有些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一心只扑在孩子身上,尊重孩子的需要,相反却不强调孩子对自己的尊重,总是忽视自己的需要,这种一味迁就是一种巨大的错误。前些年,曾经接触过一个经济条件非常差的家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收入不高,孩子在城里的小学借读。看到周围其他家庭给孩子买了平衡车,他们在孩子的强烈要求下,也狠心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而他们自己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这种对自己正常欲望的不尊重是一种特别不良的教育,它会让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替他人着想的观念。这背后还是把孩子当成了特殊的“人上人”,总想尽自己所能让孩子得到所有想得到的一切。其实,一个孩子降生到家庭中,家长当然要努力给孩子创造正常成长的条件,但我们也要把孩子当成一个正常的家庭成员,在提供必要的成长条件之外,家长与孩子之间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在很多时候,家长要向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是一家人,在你的能力和承受力的范围内,请和我们同甘共苦。”其实,生活条件一般的家庭比那些经济条件优厚的家庭更易培养出知道上进且具有理解力的孩子。
相较于那些把孩子当成“人上人”、不忍心管教孩子的家长,分辨出孩子的正、负能量更是一个高技术、高智慧的活儿,在很多家长和教师那里,都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比如玩和学的关系:我们不给孩子玩的时间,是不是就在不断加强着孩子身上的正能量?相反,我们让孩子玩,让孩子玩得多了,是不是就是在纵容孩子身上的负能量?再比如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关系,哪位教师和家长能够讲清楚这件事,在具体的行为上,很可能创造力和破坏力会共存于某个孩子身上,我们如果压抑了孩子的全部破坏力,很可能也就会大大降低孩子的创造力。在教育过程中,这种情况是非常多的。
家长和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还要具体地与孩子的实际相结合。比如创造力和破坏力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多做引导工作,把孩子引向更具建设性的活动中,破坏力就能转变成创造力;再如玩和学的关系,要学习心理学知识,真正搞懂玩耍对小孩子的价值。在玩和学的时间分配上,要依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每个孩子也不同,要观察、调整。
除此之外,我们更相信教育还要强调一种均衡感,这是一种直觉带给我们的智慧。就如同走上社会的成年人,与人交往、参与工作都要处在一种均衡、对等的状态下:在工作中,我们要注重责任、义务与收益的均衡;在与人交往中,我们要注重地位上的相互平等,要相互尊重。教育也一样,我们对孩子的行为要有包容,也要有要求;要给予他们自由发挥的机会,也要给予必要的指导;要让他们有责任感,懂得感恩,也要让他们能够体会生活的美好、快乐;要尊重他们,也要让他们尊重我们;要让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挑战,也要让他们有必要的享受……要让教育直觉不断修正我们的方向。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3年第11期
图片来源:青蜂侠、包图网
视频来源:新浪新闻视频号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
标签:
上一篇: 天天消息!氧化铝期货正式挂牌交易,主力2311合约收涨2.1%
下一篇: 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