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想买买买?很多妈妈要反省:学会正确爱,教会孩子管理欲望

2023-08-31 10:35:40来源:风起堂讲教育
孩子总想买买买?

孩子和妈妈一起去参加一个活动,结束后遇到现场人员推广的相关课程,孩子一句“我要参加”,妈妈果断出手,买了2千多块钱的线上课程。


(资料图)

回到家之后,妈妈马上让孩子体验一下这种价值数千元的课程,发现不仅过程繁琐,且孩子也早已失去之前现场体验时的兴趣满满。

几天后,妈妈的同事劝了句,意思是这种课程不值也没用,被坑了。

这时候,妈妈终于醒悟,向机构提出了退课退款。

类似这样孩子只要一句话“我想”、“我要”,甚至孩子还没想到要,妈妈就给孩子“买买买”、带孩子“玩玩玩”的场景,还有很多。

于是,家里一大堆废弃不用的玩具。

更有甚者,有些妈妈不等孩子要,自己隔三差五就会主动询问孩子这个“要不要”,那个“想不想吃”,某某地方“要不要去玩”,至于孩子是不是真正需要,这些一味的给予是否会对孩子的习惯造成负面影响,不在考虑之列。

表面来看,这是妈妈很爱孩子,并且自己也有条件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但这背后,却往往有更多的心理背景:

或许是妈妈不想孩子再经历自己童年时代的各种短缺,又或者是因为妈妈觉得自己其他方面对孩子太过亏欠的一种补偿心理,甚至还有些妈妈自己就是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欲望、随时买买买的人

在这种不讲规则过度给予的成长环境里,孩子理所当然觉得想要就应该得到、并且第一时间得到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一个总想买买买、玩玩玩的孩子,就这样养成了。

总想“买买买”孩子的未来会怎样?

美国有一个跟踪研究实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尔特·米舍尔对斯坦福大学一间幼儿园的10个孩子,每人发了一颗果汁软糖,明确告诉孩子们:可以随时吃眼前这块糖果,但如果没有马上就吃,等到老师外出回来后再吃,将会得到两颗同样好吃的糖果。

面对糖果的诱惑,一部分孩子几乎在老师走出门的那一刻,就急不可耐地抓住糖果、剥开包装塞进嘴里了。

但是,也有另一部分孩子,或是闭上双眼,或是埋头休息,或是喃喃自语,又或是哼着自己喜欢的歌曲,或是动手做游戏,甚至有的干脆努力睡觉……总之,为了熬过那“漫长的等待”,他们想出各种办法,最终战胜了自我,获得了两块糖果的回报。

20分钟后,老师回来,对那些能够克制自己欲望的孩子进行了奖励。

但实验并没有就此结束,米舍尔教授在跟踪研究了这些孩子20年后,结果发现:

那些经不住诱惑的孩子,普遍学习和生存能力较低,心理问题也相对较多。他们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中下等,社交时羞怯退缩,固执己见又优柔寡断;一旦遇到挫折就心烦意乱,把自己想得一无是处;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者不知所措。

但那些能够为两块糖果抵御诱惑的孩子长大后,均表现出很好的学习品质、较强的社会竞争性、较高的效率、较强的自信心,能够较好地应付生活中的挫折、压力和挑战。

很显然,那些“等待者”比“不等待者”更容易获得成功,自制力这一良好的意志品格更是成功者的重要心理素质

同样,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孩子想要什么,妈妈就立即满足,孩子就会形成这样一种观念:自己想要的东西总是能轻易得到。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越来越任性、贪心,急功近利。

标签:

上一篇: 卢森堡国家简介?

下一篇: 最后一页

  • 资讯
  • 科技